當前位置:大學路 > 教育資訊 >正文

如何改變孩子的從眾心理,培養(yǎng)孩子主見

更新:2020年05月09日 23:02 大學路
高考是一個是一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戰(zhàn)役。面對高考,考生總是有很多困惑,什么時候開始報名?高考體檢對報考專業(yè)有什么影響?什么時候填報志愿?怎么填報志愿?等等,為了幫助考生解惑,大學路整理了如何改變孩子的從眾心理,培養(yǎng)孩子主見相關(guān)信息,供考生參考,一起來看一下吧如何改變孩子的從眾心理,培養(yǎng)孩子主見

  從眾心理,表現(xiàn)為人云亦云,隨大流,沒有自己的主見,缺乏個性和自信。那么,怎樣轉(zhuǎn)變孩子的從眾心理,幫助他成為一個有主見的孩子呢?


  孩子從眾心理、沒主見的原因


  1、包辦代替:一些家長出于“好心”,惟恐委屈了孩子,一味包辦代替或過多干涉孩子的事情,使得孩子無獨立做事的機會,一旦遇到需要讓孩子拿主意時,就不知所措,祈求別人的幫助。


  2、期望過高:有的家長“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”心切,總是不滿意孩子的表現(xiàn),贊許少,批評多。


  3、缺乏溝通:有些家長因為工作忙,和孩子之間缺乏溝通,不理解孩子,往往造成孩子的畏懼心理,不敢說、不敢做想做的事情。


  4、做力所不能及的事:有的父母甚至讓孩子做力所不能及的事,又不幫助他,使孩子對成功的體驗少,而常常感到失敗的痛苦,這樣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,害怕做錯事,更不愿意拿主意。


  5、孩子經(jīng)驗不足:有的孩子遇到自己未經(jīng)歷過的事情,由于沒有任何經(jīng)驗,拿不定主意也是自然的事,這時,他們通常會模仿,盲從。


  6、懷疑或否定孩子:如“你看×××做得多好”,“你看×××穿的衣服多好看”等。這很容易使孩子懷疑自己的力量,對自己失去信心,從而導(dǎo)致孩子要向別人看齊,加重了孩子的從眾心理。


  從眾心理的危害


  1、從眾帶來的個性消失。


  新世紀年以后,現(xiàn)在的家長都開始重視特長了,因為大家都在學,而且大有不學就落伍的感覺,于是乎也不管孩子是否適合或者有天賦,什么英語、足球、跆拳道、圍棋......,什么都學,有的孩子甚至在一年內(nèi)學了6種特長,業(yè)余時間被剝奪不說,連正規(guī)的文化課都沒學好,結(jié)果想弄些個性,卻什么也不精。這就是這種從眾的心理,造成的個性消失,不僅過去發(fā)揮作用,現(xiàn)在也在發(fā)生作用,估計以后也逃脫不了。


  2、從眾的心理個人獲得了匿名感。


  從眾的心理在群體高度一致性的基礎(chǔ)上使個人獲得了匿名感,因此個人做事會無所顧忌。這種情況通常會發(fā)生在做一些違背原則的事情時出現(xiàn)。過馬路紅燈亮時,本來還打算遵守交通規(guī)則等綠燈亮時走呢,但是發(fā)現(xiàn)闖紅燈的人越來越多,于是便有了大家都闖,自己一個人也沒什么大事的想法,也就無所顧忌了;很多像隨地吐痰、貪小便宜、不遵守公共規(guī)則等很多現(xiàn)象,都是這種從眾的行為,導(dǎo)致很多不文明成為了一種屢禁不止和社會現(xiàn)象。


  3、從眾的心理給個人帶來了淹沒感。


  從眾的心理因為群體的共同行為給個人帶來了淹沒感,扼殺了創(chuàng)新的勇氣和銳氣?!吧贁?shù)服從多數(shù)”,是我們在選舉或者決策中經(jīng)常會遇到的方式,從課堂上的發(fā)言到開會時的表決,從思維的定式到懼怕風險的承擔,無一例外的都有從眾心理在作祟。這種心理有的是因為利益、有的是因為怕出風頭、有的是因為要明哲保身,有的是因為害怕承擔責任。而這一切最終的結(jié)果就是將本來剛剛萌發(fā)的新思路和新觀點活活扼殺在萌芽狀態(tài)。也正是因為這種心理的影響,減少了社會的創(chuàng)新。


  如何培養(yǎng)孩子主見


  1、培養(yǎng)自信心。


  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和充分估計。它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有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能力,認為自己干什么都行,總覺得不如別人,對自己力量的認識和可能達到的成就估計很膚淺,不穩(wěn)定,完全從屬于別人的評價。因此,做父母的要以肯定的語言評價孩子的各方面的表現(xiàn),切忌以懷疑或否定的語言對孩子說話,如“你看×××做得多好”,“你看×××穿的衣服多好看”等。這很容易使孩子懷疑自己的力量,對自己失去信心,從而導(dǎo)致孩子要向別人看齊,加重了孩子的從眾心理。


  父母要不斷豐富孩子的知識,從各方面提高他的能力;創(chuàng)造條件,使孩子有充分表現(xiàn)自己的機會;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做,對他做的事情,要給予充分的肯定,增強他對自己的認識,從而相信自己的力量。


  2、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。


  孩子年齡小,道德觀念尚未完全形成,是非判斷標準還很模糊,他們主要是按自己喜愛和厭惡的情緒來判斷人物和事物的是與非。孩子模仿性強,控制能力差,往往不分好壞,看別人怎樣,自己就跟著別人學,難免會有些不當?shù)难孕?。對此,家長既不能忽視也不可羞辱懲罰。恰當?shù)淖龇ㄊ悄托牡卣嬲T導(dǎo)、糾正,使孩子通過成人對其行為、言語的評價,逐步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是非,從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。如孩子聽見某些人說了臟話,于是就跟著學,這時父母需要解釋清楚,這句話是罵人的話,不好聽,不文明,不要學說等。這樣屢經(jīng)疏導(dǎo),幼兒便不至因從眾心理而仿學不良行為,進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(zhì)。


  3、讓孩子做主:“小事”由孩子自己安排,如過生日請哪些小朋友,到商店*什么樣的衣服,選擇什么玩具等。“大事”給孩子提供參與的機會,如房間的布置,可以和孩子一起籌劃設(shè)計方案,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議,如果可行,則盡量采納其建議。在孩子得到多次的肯定、贊許和褒獎后,自然會增加自信,“主見”意識也會慢慢形成。


  4、給孩子表達意愿的機會:改掉為孩子做決定的習慣,多征求孩子的意見,如帶孩子去超市購物,可以問他自己想*什么;替孩子洗澡前,可以問他應(yīng)該做些什么準備;帶孩子出門,可以問他想乘坐什么交通工具;帶孩子去旅行,可以問問他自己覺得要準備些什么東西;等等。


  5、耐心傾聽孩子講話:當孩子為自己所做的事與家長爭辯時,家長千萬不能斥責孩子“頂嘴”,要給孩子充分的辯解機會。另外,家長不要搶過孩子的“話頭”,要靜聽孩子說話,讓孩子試圖表達自己的看法,并適時點撥,會令孩子得到鼓舞。


  孩子有了自信心,又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,做事就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,不盲目地隨從別人。關(guān)注孩子從眾心理的種種消極表現(xiàn)并引導(dǎo)其向積極方面轉(zhuǎn)化,對形成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(zhì)有著重要意義。

以上就是大學路為大家?guī)淼娜绾胃淖兒⒆拥膹谋娦睦恚囵B(yǎng)孩子主見,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!
免責聲明:文章內(nèi)容來自網(wǎng)絡(luò),如有侵權(quán)請及時聯(lián)系刪除。
與“如何改變孩子的從眾心理,培養(yǎng)孩子主見”相關(guān)推薦

每周推薦




最新文章

熱門高校 更多




聯(lián)系我們 - 課程中心
  魯ICP備18049789號-7

2020大學路版權(quán)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. 版權(quán)所有

警告: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(quán)不得轉(zhuǎn)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